武汉列举网 > 教育培训 > 继续教育 > 50条成考政治通关知识点
武汉
[切换城市]

50条成考政治通关知识点

更新时间:2021-08-20 09:00:46 浏览次数:37次
区域: 武汉 > 洪山 > 关山
地址:洪山区高新大道长航蓝晶国际12栋1305
1.世界观,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、根本看法。
2.哲学是理论化、系统化的世界观。
3.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。
4.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
(1)唯物主义:物质是性、物质是世界本原、意识是第二性的,物质的派
生物。
(2)唯心主义:意识是性、意识是世界本原、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。
5.可知论与不可知论
(1)可知论: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,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
(2)不可知论: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,世界是不能被认识的或不能被彻底
认识。
6.辩证法与形而上学
(1)辩证法:运动、联系、矛盾观点
(2)形而上学:静止、孤立、否认矛盾观点
7.唯物主义三个历史形态:
①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:把世界本原归于具体的物质形态
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(机械性、形而上学性、直观性、不彻底性)
③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(高形态)
8.唯心主义:
①主观唯心主义:只有自我才是存在的。
②客观唯心主义:某种客观精神先于物质存在
9.哲学的特性:
①时代性②民族性③阶级性
10.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。
11.物质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。
12.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
13.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:
①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。
②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,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。
14.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。
形而上学、相对主义共同错误在于把运动和相对静止相割裂。前者把静止
化,否认运动;后者只承认运动,否认相对静止。
15.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、必然的、稳定的联系。
规律具有两个特点。,客观性(根本特点)。第二,普遍性。
16.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:
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: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,
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。
17.意识的起源:
(1)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。
(2)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。
18.意识从本质上:
(1)意识是人脑的机能。
(2)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,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。
(3)意识是社会的产物。
19.物质决定意识,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。
20.意识的能动性(即主观能动性)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
界的能力和作用。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:
,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。(人建造房屋与蜜蜂建造蜂房)。
第二,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。
第三,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。
第四,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。这是意识的能动性突出的表现
。21.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:正确的意识起推动作用;错误的意识
起阻碍和破坏作用。
22.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:
(1)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。
(2)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。
23.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,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。
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。
35.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。
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,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。事物的
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,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。
36.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。
,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。
第二,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。
第三,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。
37.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。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
在的方面。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。
38.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: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,由肯定阶
段到否定阶段,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,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
浪式前进的过程。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。
39.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。
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,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。
40.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。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
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、不可避免的趋势。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
中不确定的趋势。
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:
(1)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。
(2)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
(3)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。
41.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:
首先,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。
其次,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。
42.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,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
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、成分、运动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。形式是指把内
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。
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。事物的内容是活跃易变的,而形式是相对稳定的。
42020 年成考专升本考前知识总结
内部资料,切勿外传!
,内容决定形式。第二,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。第三,内容和形
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。
43.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。
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。
44.生活、实践的观点,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。
45.实践的三个特征:客观性、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
46.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:生产实践、处理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
47.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:
(1)实践是认识的来源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,认识来源于实践,这与认识在
实践中发生是一致的。
(2)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
(3)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。
(4)实践是认识的目的。
48.感性形式产生于感性认识,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。感性认识分为感觉
、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。
理性形式产生于理性认识,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。理性认识包括概念、
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。
49.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:
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,它们既相互区别、又相互联系,它们
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。
,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。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、直接的、具体的
、个别特性的反映;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、全体的、间接的、概括的反映。
第二,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
性认识。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论。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。认识论
上坚持了辩证法。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。
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,如果将二者割裂开,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
论的错误。
50.认识的次飞跃: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。
武汉继续教育相关信息
5月11日
4月28日
4月26日
注册时间:2019年04月30日
UID:595324
---------- 认证信息 ----------
手机已认证
查看用户主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