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语言迁移现象,聋人手语对汉语的学习有两种影响:正迁移和负迁移。正迁移即在学习汉语语言的过程中,聋人手语对它的积极影响;负迁移即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,手语对汉语言学习的消极影响。
一、手语对聋生学习汉语的“正迁移”
手语是聋人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习得的,它对许多聋人有亲切感,很多聋生宁愿语也不愿使用其他手段进行交际。可以说,这是聋人日常的主要交际工具,即联络感情交流思想的主要交际工具。
北美教育研究表明,3%的听力障碍学生其父母也有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,他们应用手语和孩子进行交流,对孩子的各方面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,有一个很好的手语环境如同有一个良好的口语环境一样,可以较快地发展聋人的语言。因此手语在聋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具有正迁移的积极作用,特别是在聋生学习汉语的初始时期。
在聋校教学中,不可能仅仅依靠口语一种语言工具,手语在各科教学中,特别是在语言的学习中,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。有些聋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,在口语教学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,可是聋童(特别是听力在D级—G级的聋童)对于口语还是感到非常的难懂,常常表现出消极的态度,口语教学的效果不理想。相反,我们经常看到,聋童喜欢并习惯用手语而不是口语进行无拘无束、轻松的交流。因此恰当地应用手语,对有声语言的学习可以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,从而帮助聋童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汉语,更好地掌握汉语。
二、手语对聋生学习汉语的“负迁移”
手语是聋人语言的表达方式,它不同于我们健听人的有声语言。和有声音语言相比,手语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之处,很多抽象的事物用手语很难表达出来,有些手语是由健听人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来的,含义不确切,聋人不愿使用。在聋校我们也发现,很多聋生常常习惯于用手语表达,过分依赖手语,造成了手语和汉语学习的脱节,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。具体分述如下:
(一)手语对聋生学习“口语”的负迁移
聋生因听力障碍,除非经过听力补偿和进行康复训练后,才会有口语,他们在与健听人的交往付程中.口语的使用频率很小,甚至没有(这里讨论的“口语”是指聋生的日常交际用语)。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,就是它的社会性,语言是适应人类社会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,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改进,不断地完善,它也是在交际中不断发展的。因此各种语言之间相互影响,相互融合,相互发展,则是必然的。
手语也是适应聋人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。所谓“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”,聋人是手语族,他们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们听不见,说不了话。谈话的形式(方式)习惯与一般人不同,自然形成手语群体。由于聋生走不出手语的束缚,对学习汉语的热情不够,再加上中国手语的词汇贫乏,两集《中国手语》才编5000多个词汇,聋人掌握的又相当少,而且他们掌握的都是简单的会意字。这样聋生如果没有和正常人交往,会造成恶性循环、严重阻碍聋生的日常交际用语即“口语”的发展。
(二)手语对聋生学习书面语的负迁移
1.同义、近义手语语素混用,影响书面语表达的性
手语发展大大滞后于有声语言,突出的表现是同义、近义手语的混用。手语“操场”和“公园”中“场”和“园”的语素相同,而在书面表达中则不同。导致聋生在书面表达中常常出现:“公场”“操园’,这样语素互换的现象;“舒服”、“幸福”两个词的手语的指语不一样。导致聋生在书面表达上会出现诸如:“家里的新房子住的很幸福”的句子,还有“今天”“现在”等手语的混用也模糊了书面语的表达。
2.手语词语的兼代,导致书面语的错乱
兼代现象是聋人手语特有的现象,就是将意思比较相近的词,用同一个手势来表达,其弊病不言而喻,原因就是聋人不能采用恰如其分的词语来表达想要说出的意思。
(1)动词名词兼代
很多手语词出现了名词和动词不分的现象,名词兼代动词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。而在汉语中的动词和名词是严格区分的。聋生由于手语的名词动词不分就很难完成这一要求。写出来的句子就自然成为我们眼中的病句如下列句子:“我买刷牙”、“我玩踢足球”、“我篮球”等。
(2)近义词兼代
近义词语兼代的情况也比较普遍,如米饭一(粮食);美好一(美丽);基础一(根据);狡猾一()等。这些词词义相差甚远,而在手语中却用同一个手势表示,聋生句子中出现“美丽的明天”是不足为奇的。